儿童袜厂家
免费服务热线

Free service

hotline

010-00000000
儿童袜厂家
热门搜索:
行业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 > 行业资讯

吃苦教育怎样做才恰到好处

发布时间:2021-01-13 12:46:28 阅读: 来源:儿童袜厂家

吃苦教育 怎样做才恰到好处?

‍‍我们常常读到一些论述强调「要小孩吃苦」,认为台湾现在的孩子缺乏竞争力,是因为过得太丰裕。像我家经济还算许可,孩子表现也还好,我觉得「刻意」让他吃苦,好像太矫情,而且会不会反而造成孩子的心理不平衡?「吃苦教育」的论调是对的吗?什麽样的价值观点才是教育中最应该重视的呢?吃苦不吃苦,其实背后是价值观的问题什麽是价值观?简单的说,就是一个人对人生、事物的看法或评价。因为每个人先天特质不同,再加上后天受家庭、社会,甚至时代、文化的影响,对于生活中各种人事物应该如何安排比较恰当,自然也会有不同的观念和看法。举例来说。假设你一个月赚十块钱,那麽一个月花几块钱是恰当的?对这个问题的答案,就是一个人对花费的价值观。过去,因为相对穷困的环境,以及强调节俭的观念,我们这一代为人父母的,答案多数落在四到八块钱之间。但是,问问在富裕和强调消费的时代长大的年轻人,可能从六块起跳就不错了。时代变化带动价值的迁移,父母必须有所调整,必得接受这个价值观上的衝击,重新划定合理的范围和界线。不过,无论如何调整,我想大家非常清楚,赚十块花十块绝对是不恰当的,赚十块花十二块就更不用说了,早晚会出问题,不是好的价值行为。核心价值才是问题所在仔细解析,其实价值观可分三个层次:核心价值、周边价值和行为层面。如果以这个例子来谈,「量入为出」是核心价值,只要在合理的范围内,每个月到底花几块钱,或者把钱花到哪些地方,都属于周边价值,至于能不够依照自己的价值观念行事,有没有能力自我克制,就是比较末端的行为层面了。「核心价值」是父母必得教给孩子的。无论个别差异,每个孩子都必须建立「量入为出」的态度,这会让孩子在未来的生活裡,比较不容易遭逢困境、碰到危机。对于「周边价值」,父母就必须看到并尊重孩子的个别差异,譬如有的孩子天生爱花钱,有的天生很节俭。只要落在合理的范围内,价值观永远有这个弹性。另外,有的孩子喜欢玩乐,有的孩子注重吃喝,只要他能调配得当,父母就不需要管太多。确立价值、划定合理范围后,父母只要担任守门员的角色,督促孩子依照自己的价值观,建立适当的行为就可以了。以同样的想法来看吃苦这件事,我认为父母该关切的是,孩子在必得或应该吃苦的时候,愿不愿意、有没有能力吃苦,而不是要孩子跟我们小时候吃一样的苦,因为时代在变。想用原来很僵化、表面的东西来框住孩子,往往落得节节败退、就算勉强有点影响,也容易事倍功半。但是,父母要去注意和吃苦有关的核心价值,这和他将来幸不幸福有关。在以前那个吃苦的年代,有颗糖吃已经难得,要吃鸡腿可能得等上一年半载。吃苦当下肯定难受,所以吃过苦的父母,只要有能力,总想尽可能供给。可是走过吃苦的路,会发现有些好处,像能够延宕满足、知道要怎麽收获先得怎麽栽,也不会将自己所获得的一切视为理所当然。这个年代的孩子从小物质充裕、环境舒适,不仅没吃苦,甚至吃得太甜、吃得太好。这样完全不给孩子吃苦的教养,会出现许多后遗症。因为孩子一旦习惯了想要就有,他就会逐渐养成「我想要,就得马上满足我,这是我的权利,理所当然」的价值观。认为举凡他需要的,别人都应该满足他,碰到挫折也特别容易不耐和愤怒。关于吃苦,最大的问题都出在这些核心价值。只要价值观良善、态度正确,实际生活裡到底该让孩子吃多少苦、吃什麽样的苦,就自然会有答案。小时候,父母会「罩」孩子,可是长大的过程,无论是学习、工作或人际,每个人都会碰到必得吃苦的时候。再怎麽爱孩子,父母也没办法保证孩子一辈子顺遂。当孩子面对挫折、碰到困境时,有没有那个弹性去面对,是父母的教养责任。人生必得吃的两种苦所以我认为父母不必要刻意让孩子吃苦,但必须培育孩子吃苦的能力。譬如家裡的卫浴设备乾淨豪华,我们不必为了训练孩子吃苦的能力,刻意降低水准;但孩子在学校或参与野外活动,碰到设备比较差的状况时,父母应鼓励孩子接受,而不是要求外界来配合孩子的习惯和需求。但现在有些父母不仅捨不得孩子吃苦,而且还以让孩子吃得好为荣,这个价值观就会有问题。我碰过不少孩子嘴巴很挑、很懂得吃,从小就一副美食主义者的架式。懂得分辨美食也是一种品味和能力,但如果孩子非好的不吃,而父母也以孩子挑食为荣、以自己负担得起为傲,那就大有问题了。父母或许承担得起,所以放纵孩子的物质享受,但孩子将来得面对自己的人生,你能保证他可以一辈子这样平顺吗?除了物质上的节制是一种必得吃的苦之外,还有一些苦是因为和别人相处时,每个人的自我扩张(只要我喜欢,没什麽不可以)一定会受到限制。自我得以扩张是很快乐的事,自我限制则是一种压抑,必定会苦。但这种苦是团队合作和获得友谊的根基,吃得了这种苦,才有能力和别人合作,结交朋友。孩子如果没有这种吃苦的能力,人际上就会碰到困难。孩子是价值的观察者那麽,父母要如何形塑孩子的价值观呢?首先,要经营和谐的亲子关系。许多研究都指出,青少年虽然会在许多小事力求和父母不同,但只要亲子关系和谐、沟通管道顺畅,青少年在人生的重要价值观上,还是和父母最接近。任何有关价值的讨论都非常重要,而且很有帮助。鼓励孩子对价值或道德议题提出质疑,并开放的进行讨论,孩子才有机会反思、自省,重整自己的价值体系。其次,明确表达核心价值。父母面对青春期的孩子,父母应该先釐清自己的价值观,对于重要议题上有明确的是非观,才能在日常生活中明确表达什麽事情是对的、不对的,什麽是应该、不应该的;对孩子的道德发展,展现出具有说服力的言教。第三,要允许孩子在周边价值以及行为面上,有自己的选择和尺度。只要核心价值确立,父母应该接受时代因素所带来的价值变迁,接受两代间的价值差异。孩子经过很多的思维、很多釐清、很多磨练之后,才会逐步建立、内化成自己的价值体系。最后,也是最重要的,还是以身作则。关于价值,孩子透过观察所学习到的行事准则,远比听到的要有效得多。父母透过行动所传承给孩子的生命态度,远超过自己的了解和想像。以作弊行为为例。孩子会作弊,通常是为了赢得好成绩,对父母有交代。如果父母只重视他成绩,就助长了他没有办法面对真实自己。我们不能一边告诉孩子说,你要诚实;可是当别人都不诚实得到好成绩,相对他成绩不好时,你却要骂他,这一定会让他产生价值怀疑。青少年可能接受、相信、也认同父母说的「诚实很重要」,这个诚实包括真实展现我的能力,所以我不作弊。但如果将来要採计在校成绩,或者这个成绩会影响他是否取得奖学金,而别人都在作弊,你想他会不会很衝突呢?所以光跟他谈价值,却无法理解他所处的情境,价值教育是很难成功的。我认为就价值、道德这个层面,小时候应该要积极的建立行为准则;青春期时则应著重在道德的概念、价值的重整。当青少年有一天开始挑战,或质疑时,就是他本身要面临阶段的转换,那是好事。震盪之后,他自然会找到一个最适合他自己的价值体系。附:各国家长的一些“吃苦”教育做法各国家长普遍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劳动精神,这种教育对培养孩子的意志和社会适应能力有直接影响。美国家长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。美国青少年从小的时候开始,不管其家里多富有,男孩子12岁以后就会给邻居或自己的父母在家里剪草、送报赚些零用钱,女孩子则做小保姆去赚钱。瑞士父母从小就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。譬如,对十六、七岁的姑娘,从初中一毕业就送到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去当一年女佣人,上午劳动,下午上学。这样做,一方面锻炼了劳动能力,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习语言,因为瑞士有讲德语的地区,也有讲法语的地区,所以这个语言地区的姑娘通常到另外一个语言地区当佣人。德国家长不包代替孩子的事情。法律还规定,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,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。这样做,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,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义务感。日本教育孩子有句名言: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,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。许多日本学生在课余时间,都要去外边参加劳动挣钱,大学生中勤工俭学的非常普遍,就连有钱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。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、洗碗,在商店售货,在养老院照顾老人,做家庭教师等来挣自己的学费。孩子很小的时候,父母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:“不给别人添麻烦”,全家人外出旅行,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上一个小背包。别人问为什么,父母说:“他们自己的东西,应该自己来背。”加拿大为了培养孩子在未来社会中生存的本领,人们从很早就开始训练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。在加拿大有一个记者家中,两个上小学的孩子每天早上要去结各家各户送报纸。看着孩子兴致勃勃地分发报纸,那位当记者的父亲感到很自豪:“分这么多报纸不容易,很早就起床,无论刮风下雨都要去送,可孩子们从来都没有耽误过。”‍‍

java复习题

微信小程序开发教程

c语言学习网站